甘谷县博物馆藏有不完整钱树一株,由树干、枝叶和底座三部分构成(如下图),树干和枝叶为国家一级文物,底座为二级文物,出土于甘谷县新兴镇头甲庄汉墓,出土时,钱树主干、枝叶和底座均已分离,主干和枝叶由青铜铸成,主干高71厘米,枝叶主要由钱币、人物、鸟等图案组成,钱币当为汉五铢钱、人物图案当为西王母神话中西王母或其它神仙,鸟当为朱雀或三足青鸟。底座为陶质山形座,底座底部直径29厘米,高27厘米,底座上有龙、虎、豹、羚羊以及仙人逐鹿斗虎、羽化飞升的图案。
钱树俗称摇钱树,从20世纪40年代中央博物院在四川彭山崖墓发掘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出土和收藏的钱树大概例左右,但完整的不到20例。摇钱树大多由树座、树干与枝叶三部分构成,如最后一图四川彭山双江东汉墓出土钱树。钱树树座通常为陶质或石质,树干多为青铜制造,一般树干长5-2.0米,分4-6节。枝叶的设计较为复杂,其上通常装饰有成串的钱币造型、玉璧、神兽以及仙人等图案,仙人多为西王母,神鸟多为朱雀或三足青鸟。钱树的顶端均塑一朱雀,也有称凤凰或天鸡的,西王母的形象多塑在每个叶片上,也有放大塑于朱雀之下者,以突出其主神地位,每个叶片上除西王母像外,还铸有其天庭众神仙、瑞禽、植物花果和钱币。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出土钱树上计有:西王母、龙虎座、羽人、龙、朱雀、凤鸟、蟾蛛、玉兔、猿、熊、怪兽、动物交配、骑马人、骑鹿人、象与象奴、车骑、舞人、乐人、射手、莲花、圆形、方孔钱等图像。摇钱树的底座也很有讲究,有山形座、神兽座及人物动物山峦组合座等几种,从出土实物看大多数为山形底座,即古代传说中的仙山—昆仑山。我县博物馆摇钱树底座有龙、虎、豹和羚羊等动物图案以及仙人逐鹿斗虎、神人长羽飞升等生动场面,描绘了一幅西王母居住的仙山情景,这些动物当属守山神兽。神话中的凤鸟、三足乌、蟾蜍、玉兔、苍龙、虎、天禄、辟邪等动物在西王母神话中都与西王母关系密切。摇钱树底座的造型和图像展现了令人向往的充满祥和安宁的神仙洞天境地,包含着长生不老、羽化升仙、辟邪去灾、生殖繁衍、占有财富、甚至灵*归宿的观念。大部分学者认为,摇钱树是随葬品,是古代丧葬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工具,反映了古人对死后升天和财富的追求。东汉初期到三国蜀汉后期盛行于四川地区,辐射甘青等地,直至西晋时完全消退,存世时间约达两百年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四川地区经济发达,冶金铸造技术相较其他地区先进,再加上民风民俗等因素,故而摇钱树在四川地区极为盛行。而摇钱树最终消退的原因,则可能是因为进入三国时期后,战乱频仍造成了当地经济的衰退,导致人们铸造摇钱树的财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进入魏晋南北朝时代后,国家禁止厚葬,使得作为厚葬明器的摇钱树失去了市场,从而渐渐消退。我们这儿能发现摇钱树,说明我们的经济在当时是相当发达的。
钱树的出现,当是受当时西王母信仰的结果。西王母即后世王母娘娘。西王母神话信仰中,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山上有神树名“若木”,可达天上,是通天的桥梁,而摇钱树就是墓主人跨入“天门”、进至仙界的交通工具。墓主人形魄所在的地方为地下,升仙之地为天上,通过钱树来进行连接,是沟通神、人、天地之间的“神树”,这是钱树作为随葬品的主要功用。自然,摇钱树还包含有长生和富贵的思想,墓葬中的钱树为死者的灵*升天提供了必经的通道,主神西王母的出现既保护着墓主在阴间的生活,又成为其灵*升天的引导者,大量悬挂于树上的钱币为墓主人在阴间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财源和物质保障。摇钱树将升仙与永享财富的思想相结合。
不过,也有人认为(如白峰在《收藏知识》撰文):从部分摇钱树制作的精美(部分钱树人物鸟兽制作精美且镀金)、发掘的现场呈现来看,摇钱树先是西王母神话崇拜的祭祀之器。其次才是作为随葬的明器。与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类似,先是祭祀器,再是随葬明器。
西王母崇拜在汉代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神仙和长寿思想奠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是西王母被外戚利用成为篡权者寻找*治合法性的依据。西汉末年外戚王氏权势熏天、哀帝外戚傅氏、丁氏权倾一时和民众对女神西王母的信仰互相促进。王莽在纬书中还创造了西王母向其祖先*帝、虞舜献祥瑞的*治神话,使西王母演化成为*治符号,为其篡位夺权张本,谋取执*的合法性。东汉自刘秀建国,到第四代和帝10岁继位开始,以后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窦太后、邓太后、阎太后、梁太后等掌权,女主外戚权势远甚于西汉,西王母又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东汉以谶纬治国,西王母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西王母正是在这种民间与官方的相互推崇中,逐渐成为全能的神灵,西王母信仰也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东汉摇钱树正是在这种普遍的社会思潮中产生的。
找工作、找房子、找电话、甘谷微圈一键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