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9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初五是财神日,也就是恭迎善财菩萨,接财神的吉日。
寺院常以财神赐福法会为缘起,随缘度化接引众生,让大众有缘亲近三宝,为有缘众生增福增慧,把菩提种子深植到了大众的八识田中。
为何正月初五成为了财神的“生日”,相传主要有两个出处:一种说法是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另外一个说法,则与唐朝开元间的王元宝有关,他富可敌国。王元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如正月初五拜财神等对于中国民风民俗有深刻的影响,流传至今。
初五“迎财神”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佛教对于财富的看法如何呢?
首先,佛教认为钱财“非善非恶”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维持生活的需要,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依靠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的财富是佛教所鼓励的。
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大富长者都受到佛陀的称赞。这些大富长者有钱财但不吝啬,他们用这些钱财供养三宝。比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怯四事供养。
其次,佛教认为钱财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处心积虑地储存钱财,或是贪求不义之财。否则,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佛陀住世时曾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所巧取豪夺,四为强盗土匪所劫夺,五为不肖子孙挥霍殆尽。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集聚财富,悭吝不舍,甚至还谋取不义之财,则财富就会是恶的,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因此,佛教认为,对于自己手中的财富,如果应用得当,对人对己都是有利的。我们如果能够将自己多余的钱财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就不是*蛇,而是净财,是菩萨道上的助缘。
如何获得财富呢?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首先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言:“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
掌握一门技术,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特长。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以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对于佛弟子所可从事的职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
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则财富自会与日俱增。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了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者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已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佛教还告诫人们要善于合理分配财富,以发挥财富的最大作用。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佛陀认为在家佛教信徒,应当先学会通达世事,然后如法获得财富。对于自己通过辛苦劳动所得到的财富,应当分作四分来使用:一分用来供养父母妻子的家庭生活;二分用作生产事业的周转资金,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还有—分应当积蓄起来,作为不时之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财富分配方式。经云:
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
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以济于贫乏。
除了将财富作为自用之外,佛陀认为应当将财富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是修福的最好方法。
佛教还特别提倡将多余的钱财用来布施需要帮助的人。《优婆塞戒经·般若波罗蜜品》中说: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
佛教认为,将多余的财富作布施供养,不仅利益他人,也是给自己和众生种福田。佛教认为布施供养有三种福田:
“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阉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
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财富作为身外之物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不懂得经营管理,就会减少乃至失去。因此,佛教将经营财富作为保持财富的重要方式来加以强调。在经营财富上,佛陀告诫信徒应当守护财富。如《杂阿含经》中说: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佛陀认为,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果实,应当好好加以守护。不使财物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而失去。
佛陀告诉佛子,对钱财的使用应当不要过于悭吝,但又要量人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渐困难。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样的要量人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杂阿含经》中说: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
佛陀还告诉佛子,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财富,还要防止“六损财业”的危害。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诉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佛陀认为,若沉迷于以上六种行为,不仅会使自己的财富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生病、斗争、恶名流布、人不敬信、家庭失和等损害。
佛陀认为,“六损财业”无论对一个人的财富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佛陀特意告诉善生,一定要远离“六损财业”,避免辛苦得来的财富损失。
布施,会让你财运越来越旺
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发财,想方设法改变风水、生辰,以期自己财富盈门、财源广进。其实,佛陀曾明明白白告诉过我们,发财的因是什么呢?不是发财树,不是貔貅兽,不是水晶球,而是布施。
往昔在印度,有个特别了不起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善施,不过人们更喜欢叫他“给孤独长者”。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生性慈悲、乐善好施,一生中七次散尽家财,统统布施给孤独的人,故被冠以“给孤独”的美名。后来,他为了给释迦牟尼佛建精舍,甚至用金砖铺地购买园林。他一辈子中越布施,钱越多,用现在的话来说,最后成为了当时的“首富”。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春秋末年的范蠡。他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辞去一切官职,划着小船去太湖经商了。他做生意非常有头脑,不到几年光景,就积累了亿万家财,富可敌国。在他的一生中,也曾三次散尽家财,接济百姓。但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又能再次积累起万贯家财。他死后被人誉为“陶朱公”,也就是现在大家常拜的“财神”。
佛陀说,发财的因不是别的,而是布施。这句话确实真实不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
佛教的这些财富观,不但对过去时代有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正确地获得财富、分配财富、经营财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祝愿大家:依教奉行,广结善缘,广纳善财,人旺财旺,富贵吉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